欢迎访问信息侠官方网站!

行业新闻

解析DSMC|菲尼克斯电气付岗:GreenPro赋能企业出海
2025-06-20
大家下午好!我应该来过这个场子好几次,也多次跟大家分享过关于 “双碳” 的话题。为什么我们会从出海的视角来讨论这个议题呢?因为在这两年,国内尤其是大型企业,基本上都在探讨一个话题 —— 如何出海。而企业出海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挑战,就是合规问题。

当企业进入欧盟市场时,碳合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,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。

一、公司介绍

菲尼克斯集团发展历程

菲尼克斯电气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德资制造型企业,并非纯软件公司。我们在国内发展也已经 30 多年了。在智能制造领域,菲尼克斯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。

工业4.0最核心的参与者和推进者

在国内,我们是最早一批探讨工业 4.0 的企业,并且是德国工业 4.0 国家层级平台的核心成员,也是 2018 年全球首批九家灯塔工厂之一。当时,知道灯塔工厂这个项目的人还不多,而现在全球已有 170 多家灯塔工厂。

因此,我们在智能制造、工业 4.0 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。

未来两大发展主题:数字化转型 + 可持续发展

在菲尼克斯电气成立快满 100 年时,集团的一个项目组进行了内部讨论,探讨下一个百年菲尼克斯的发展方向。经过深入研究,提出了两个方向: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。

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什么

如今,数字化转型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,而可持续发展在国内企业中,也是这两年才开始被广泛讨论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,除了要有漂亮的财务报表外,更是决定投资人是否继续投资的重要因素。正因如此,ESG 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。

如果在座各位所在的企业大多是上市企业或国央企,就会知道 ESG 已经成为必选项,并且要求会越来越严格。

中企为更好走进欧盟市场,需确保各方面的合规

由于菲尼克斯位于欧盟内,而欧盟在 CSRD 等法规方面要求严格,所以我们在 ESG 方面行动较早,也有了一定的理解。CSRD 有基本规则,不过有个好消息:2 月底、3 月初的时候,欧盟出台了新法案,对 CSRD 的要求有所放宽,这也是目前国内所谓 “碳圈” 有些混乱的原因 —— 大家获取的信息不一致。CSRD 门槛放宽后,很多人关心 CBAM 的门槛是否也降低了。实际上,CBAM 将年进口量低于 50 吨的企业从填报要求中剔除,但这对中国的进口商基本没有太大影响。这两个方面,正是目前国内很多出口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。尤其是在去年年初,不少企业被 CBAM 搞得焦头烂额,今年情况有所好转,因为相关流程相对成熟了,但从长远来看,对于钢铝相关行业,这两个问题依然无法回避。

二、企业在双碳面临的挑战

双碳背景

“双碳” 背景我就不详细说了,大家都知道,除了中国提出 “3060” 目标外,英国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类似目标。美国情况比较特殊,特朗普上台后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拜登执政时又重新加入,之后特朗普上台再次退出。尽管美国在国内对碳排放的要求有所降低,但对于从其他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,门槛不仅没有降低,反而在不断提高。

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

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两大压力:一是海外合规要求,二是品牌竞争力。在国内,企业同样面临合规要求,同时还承受着来自供应链的压力。我们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因为其客户要出口,才被迫开展相关工作。不知道在座各位所在的公司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。

碳管理面临的需求与挑战

供应链、CBAM、ESG 披露,这是促使企业开展相关工作的三大主要压力。这张片子的信息来源于我们的真实客户案例。有的客户在收到产品报价时,会被要求披露产品的碳排放数据,如果不能提供,订单就会被拒绝。虽然这个行业(汽车零配件且涉及铝相关产业)相对极端,但未来,客户对数据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普遍。

三、双碳解决方案

加快建设双碳管理系统,促进管碳能力建设

对企业来说,关键是如何做好碳管理。我认为需要依靠三套系统。目前,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,我相信未来碳管理也会走向体系化。但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对碳管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,大多处于被动应对状态,企业从上到下对碳管理、碳排放的认识都比较浅。所以,我们认为,要想真正做好碳管理,不能仅仅停留在计算碳排放上(虽然计算碳排放有很多公式),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零碳。

对于一些在海外做项目的客户来说,要想拿到海外订单,必须获得相关认证,这与企业自身能力密切相关。

碳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:

首先,企业要明确自身现状,清楚公司的碳排放量,然后设定目标。企业设定的目标不能低于国家 “3060” 目标。很多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客户,会对自己的供应商提出要求,因为不少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已经对外宣布了碳中和目标,比如苹果,其目标是在 2030 年实现碳中和。这意味着,苹果供应链上的所有供应商,在为苹果生产产品的整个过程中,都必须实现零碳。设定目标是一项慎重的工作,因为这决定了整个供应链能否配合,否则企业就无法实现目标。

第二步是搭建相关工作体系,包括明确组织架构、划分责权力等。最后一步是减碳,这是一项长期、重大且成本较高的工作,但如果做得好,也能带来收益。目前,碳资产交易比较活跃,企业减碳情况与碳资产密切相关。

国内已经有了一些零碳工厂的评价体系,比如无锡的标准,全国各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零碳工厂奖励政策。企业要实现零碳,首先要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,然后再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。

我们的产品主要涵盖三个方面:组织碳、产品碳和供应链碳

其中,供应链碳管理是重中之重,也是最难的部分。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,虽然会涉及部分供应商的数据,但还相对容易;一旦进入供应链环节,管理工作就会遇到很大阻碍,因为很难推进下去。

刚刚提到了范围三,对于 A 股上市企业,目前还没有范围三的披露要求,但港股上市企业已经有了相关要求。这个要求来自证交所。关于具体流程和核算方法,我就不详细介绍了。

产品碳管理比组织碳管理更为复杂,本质上都是基于活动数据和因子计算,但产品碳管理需要建模,将产品模型构建出来。在讨论产品碳管理时,通常有两个逻辑:一是 “从摇篮到大门”,即计算从原材料到产品出厂这一阶段的碳足迹;二是 “从摇篮到坟墓”,也就是从供应商环节一直计算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。后者难度较大,尤其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难以获取实测数据。不过,目前部分行业已经出台了 PCR(产品类别规则)计算方法,可以进行相关计算。我们的优势在于,会针对不同行业建立行业因子库,帮助客户快速检索所需因子,提高计算效率。

再详细说说供应链管理。这是我们一个压铸客户的模型,压铸行业的供应链相对较短,上游除了铝锭供应商,其他大多是辅材供应商。但电子装备业的供应链就长得多,我们和国内一些家电巨头交流过,其供应链复杂程度超乎想象,管理难度极大。

供应链管理第一阶段的挑战在于如何收集、使用和管理供应商的数据。对于绝大多数供应商来说,他们对碳管理的理解远远不够,除非是大型企业。能配合企业提供数据就已经很不错了,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更是难以保证。我们三年前就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,说实话,最近两年情况才有所好转。以前收集数据非常困难,对供应商进行培训的成本也很高,因为不是教一两次他们就能掌握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搭建数字化平台,通过平台规范操作,减少人为干扰因素。

这是一个看板,展示了碳管理的主要收益,我认为合规和提升影响力是两大核心收益。在国内,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在参与国央企项目时,已经需要具备碳排放认证资质。无论是合规还是构建良好的生态,都需要企业先掌握数据,并证明数据的准确性。

我们之所以有信心,是因为我们的平台通过了第三方莱茵认证,有权威机构的背书。

四、行业案例

接下来分享几个案例。

某大型压铸集团公司 - 双碳整体方案

第一个是压铸行业案例,这个行业由于主要为汽车厂供货,在碳管理方面面临很大压力。有一家客户,旗下有 12 家工厂、1 个办公楼和 1 个供应商,共 14 个核算点,它就是前面提到的因客户要求在报价时必须披露碳排放数据,否则就会丢单的典型案例。

某电子集团公司 - 双碳整体方案

第二个案例是厦门的一家电子行业头部企业。由于企业要出海,不仅产品要出口,还计划在欧洲设厂,因此受到欧盟法规约束,必须进行数据披露;同时,其客户大多在海外,也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数据;再加上作为上市公司,还需满足深交所对 ESG 的要求,所以该企业也在积极开展碳管理工作。

这些案例都是头部企业,他们也刚刚开始进行碳管理工作,所以即便大家现在起步,也不算晚。

某五金制品企业 -双碳整体方案

最后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。这是一家规模不大、未上市的企业,年产值只有几千万,也没有出口业务。但因为它的产品卖给了汽车供应链企业(主要生产螺钉、螺丝,产品结构并不复杂),受汽车供应链数据要求的推动,在去年完成了碳管理项目。有趣的是,我们去年 8 月底为其完成项目搭建,没过多久,该企业就收到客户索要数据的通知,而且只给了 20 天时间,逾期一天罚款两千元。可以预见,未来类似的情况会越来越多。

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。这是我的微信,如果大家有需求或想进一步探讨,欢迎添加,我们再深入交流。

谢谢大家!


扫一扫微信二维码

随时了解信息侠微报资讯


扫一扫手机端二维码

随时了解信息侠微报资讯

Copyright @ 2018-2019 信息侠一站式数字化转型交流分享平台  版权所有 皖ICP备19006839号-1

上海申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安徽申馥商务咨询有限公司

地址:安徽合肥望江西路西湖国际广场D座2345室   网址:www.xinxixia.cn

电话:021-34121111     0551-64388008


友情链接: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 | 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 | 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 | 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 | 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 | 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 |  小牛网络 |